编者按:此专栏聚焦于交大毕业约十年员工的奋斗历程,他们或执教海外学府,或深耕国企研发,或创业初成。虽未至巅峰,却已在各领域奋力翱翔。通过他们的故事,搭建成长员工的桥梁,为在校学子点亮启迪之光,共探青年成长之路的韵律与斑斓,见证梦想启航的力量。
个人简介:雷海洋,男,1986年生,籍贯山西太原,2017年获yl23411永利博士学位,现为上海治嵘工业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联合创始人、董事)。
我是雷海洋,来自山西太原,回顾我的成长历程,深感幸运能将自幼对机械、尤其是汽车的热爱,最终淬炼成不懈奋斗的事业。而永利官网,这座矗立于东海之滨的学术殿堂,正是我完成这场蜕变的关键熔炉。交大不仅赋予我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塑造了支撑我未来事业的“精神骨骼”——对基础原理的敬畏,对工程实践的执着,对国家需求的担当,以及对科学真理不懈追求的赤子之心。这份由兴趣点燃、在交大熔炉中千锤百炼而成的“初心”,是我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投身“连接”未来、服务大国智造的起点。
求学篇:交大,铸就我的根基与视野
回望我的学术起点,永利官网无疑是我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平台。在这里度过的硕博士求员工涯,为我日后的科研道路与产业探索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更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这段经历,对我而言,是一场从知识积累到能力锻造,再到格局提升的深度锤炼。
步入交大研究生阶段,我立刻感受到这所顶尖学府对基础学科的极致重视。这份认知,首先源于《计算方法》课的周国标教授——我们敬称的“标哥”。彼时标哥虽已不年轻,但其治学之严谨、要求之严格,令初入交大、曾以为能“轻松过关”的我印象深刻。他不仅课堂讲授一丝不苟,更要求我们深入自学,务必吃透每道习题、每个原理。最震撼我的是,他竟亲自批改全班每一份作业,笔迹工整,批注详尽。标哥用行动告诉我:深厚扎实的数理基础,是支撑一切复杂工程研究与创新的底层逻辑,是工科人攀登高峰的基石。
在专业课如《现代机械设计》《弹性理论与有限元》上,王成焘和蒋伟康两位教授则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他们在传授机械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引导我们如何将这些理论“落地”,与真实的工程实践相结合。课堂上,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剖析,一次次关于设计约束、制造工艺、性能优化的深入讨论,让我深刻领悟到:优秀的工程师,必须兼具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广度,能在理想模型与复杂现实间架起桥梁。这种理论联系实际、追求工程可行性的思维方式,成为我日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核心能力。
交大作为一流学府的魅力,远不止于课堂。它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平台,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让我受益的,还有学校精心组织的高水平讲座。格力电器董明珠董事长分享的中国制造企业的创新与坚韧,让我看到产业领袖的魄力与担当;创新工场李开复博士对人工智能浪潮的前瞻剖析,点燃了我对技术驱动未来的无限想象。尤其难忘的是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为我们上的党课,他平易近人又语重心长,结合自身经历,深刻阐释了作为一名党员、一名知识分子应有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这些跨越政、产、学界的顶尖声音,如同灯塔,照亮了我思考的维度——技术创新的终极价值,在于服务国家战略,解决国计民生的重大需求。这份格局的塑造,让我在日后的研究中,始终将“国家所需”置于心中。
交大的国际化平台,为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践淬炼机会。薄板结构制造研究所(以下简称“薄板所”)开设的“PACE”(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教育推进伙伴计划)课程,是我首次深度体验跨国线上协同的工程实践。我们与国外高校的同学组成虚拟团队,跨越国家、时区,共同设计汽车部件。从概念构思、结构强度分析到功能实现原理的探讨,线上会议、数据共享、任务协同……整个过程宛如一场真实的跨国工程项目管理。这门课程教会我的是:一个成功的工程产品,绝非仅仅追求造型美观,其背后是结构、材料、工艺、功能乃至团队协作等多维度的精密耦合与系统优化。这种全局性、系统性的工程思维,对我影响深远。
能师从薄板所林忠钦院士,并得到李永兵教授的悉心指导,是我学术生涯最大的幸事。林院士的宏观视野与战略思维,李教授在微观细节上的治学严谨,共同塑造了我的学术品格。李永兵教授对我SCI论文的逐字逐句修改,对实验数据逻辑严密性的严苛要求,让我深刻理解了何为学术的严谨性——它体现在每一个数据的可重复性、每一处论证的逻辑闭环、每一个结论的审慎表达。这份严谨,是科研的生命线。
得益于与通用汽车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我的博士课题聚焦于当时全球汽车轻量化浪潮下的世界难题——轻量化异种材料(尤其是铝钢)的高性能连接。这是块真正的“硬骨头”。在博二、博三的关键阶段,实验遭遇了难以逾越的瓶颈,数据反复,工艺失效,挫败感如影随形。我一度深陷自我怀疑,甚至萌生更换课题的念头。是林院士高屋建瓴的指引,是李永兵教授在实验台旁的坚守与鼓励,还有远在北美的企业导师通过越洋电话给予的宝贵经验,支撑着我度过那段至暗时刻。“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更贵在坚持。我们团队夜以继日地分析、讨论、优化参数、改进方案,历经近五年漫长而艰辛的攻坚,终于迎来“柳暗花明”的突破。这八年(硕博连读)的求员工涯,大半心血倾注于此。
创业篇:破茧成蝶的产业化之路
将实验室的创新火花,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产品,是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征途。我的创业之路,始于永利官网与临港新片区共同打造的宝贵平台——上海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平台(前身为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在2016年,得益于平台聚焦“孵化和转化”的定位以及政府、学校的鼎力支持,我和李永兵教授团队带着我们的连接技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踏上了临港这片热土。
最初的我们,对产业化几乎一无所知。平台提供了五百平方米的场地和一定的政府补贴,成为我们从零开始的起点。但挑战随即而来:如何把实验室里验证成功的“技术”,变成客户需要的“产品”?心态的转变是第一步。做科研时,我们追求原理与性能突破,可以暂时忽略成本、可靠性、可制造性;但做产品,这些恰恰是生命线。我们必须思考:它能高效、稳定地生产出来吗?成本客户能接受吗?它能为客户创造什么核心价值?从“技术可行”到“商业可行”,思维的鸿沟需要跨越。那两三年,我们团队(包括学校老师、研究生和工程师)在政府的扶持下,依靠补贴和承接一些横向课题维持运转,每天的核心工作就是学习、试错、调整。我形容那段日子是“两眼一抹黑”:搭建什么样的团队?产品最终形态如何?到了客户现场,层出不穷的、实验室里预想不到的问题扑面而来。每天就是解决问题,在实战中艰难地完成从“研究者”向“产品开发者”的蜕变。
经过数年的技术打磨和产品化探索,到2019年左右,我们的技术成果逐渐显现出服务客户的潜力。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一个更规范、更有力的载体去拥抱市场。于是,上海治嵘工业装备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们从平台的“孵化单元”,迈向了独立运营的市场主体。公司成立,新的挑战接踵而至:资金从哪来?核心团队如何组建并稳定?研发成型的产品,第一单客户在哪里?每天醒来,摆在面前的都是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团队从最初的寥寥数人(不少还是兼职)直至如今在临港兵强马壮,这个过程充满了压力与焦虑。肯定有“熬不下去”的时刻,但支撑我的是内心坚定的信念:这项技术有价值!我们一定能做成!必须坚持!
创业路上,我们也迎来了关键的里程碑。2021年,我们完成了种子轮融资;更令人振奋的是,在2024年资本市场环境整体趋冷的情况下,我们成功完成了天使轮融资,首次获得了市场化资本的认可。这不光是资金的注入,更是市场对我们技术潜力和商业前景的肯定。回顾公司发展,最艰难、耗时最长的,无疑是产品从“零”到“一”的原创研发阶段。我们依托的是李永兵教授团队的核心专利技术,这是一条几乎没有成熟参考路径的原创之路。如何将专利转化为实际可运行、稳定可靠的工业装备?没有捷径,只能依靠团队数年如一日地埋头苦干,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攻克,经历无数次迭代与验证。外人看来,我们可能“走得不快”,但每一步都扎扎实实,都是自主突破的成果。如今,我们的智能连接装备在新能源汽车、高铁、动力电池、航空航天等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中逐步落地应用,这条依托原创技术、服务高端制造的产业化路径已然清晰。
攻坚篇:解决“卡脖子”难题
上海治嵘工业装备有限公司自2019年成立至今,在临港这片热土上已走过了近六年的创业历程。回首这段路,充满了技术攻关的艰辛与产品迭代的执着。在公司内部,我始终强调:我们存在的意义,绝非追逐容易的“快钱”,或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我们的使命,是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中高端载运装备薄壁承载结构高性能、高效率焊装的行业痛点,攻克那些真正“卡脖子”的核心技术难题。所谓“卡脖子”,正是因为其难度高、壁垒深,非原创攻坚不可逾越。
轻量化是高端制造的必然趋势,但铝合金、镁合金、碳纤维等先进材料的连接技术,长期以来被国外巨头垄断。他们不仅掌握关键工艺,其设备也成本高昂,并在技术上仍存在一定局限。面对这种局面,我们的目标清晰而坚定:这不是亦步亦趋的“进口替代”,而是换道超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颠覆性工艺,彻底打破国外垄断。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原创之路。没有现成模板可循,一切从零开始,我们也走了不少弯路。初创时期在临港招揽高层次人才也非易事。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是夜以继日的实验、无数次激烈的技术讨论(甚至在疫情封控期间,一天组织十几个线上会议成为常态),以及内心那份“必须做成”的坚定信念。我深信,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关键在于坚持,保持定力,稳步推进。
林忠钦院士常教导我们:“在实践中寻找问题,在研究中提升理论,最终回归工程应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这已成为治嵘工业装备的座右铭,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从博士阶段的研究开始,我们就不单是为了完成学业,更在思考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国家战略。林院士倡导“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指引着我们努力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推动产业进步的力量。如今,我们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连接技术已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高铁轻量化薄壁车身的制造,并正在航空领域拓展应用,替代传统工艺并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欧洲发明的自冲铆接技术在铆接铸铝、铸镁等脆性材料时开裂严重,而我们的自冲摩擦铆焊工艺可以做到零开裂,特别镁合金是市面唯一无开裂技术;我们突破异种材料连接世界难题,发明电阻铆焊工艺装备实现铝/镁与超高强钢的高性能、高效连接;传统打孔拉铆工艺铆接一个点需数分钟,而我们的工艺仅需五秒并且效率、成本、外观全面超越;团队结合人工智能模型开发的电阻点焊质量监测与控制技术,将传统焊装产线的“人工离线检测调整”质量管控模式变革为“自动在线全检与实时控制”,推动了焊装产线的智能化转型。我们解决的是国家重大工程中实实在在的“卡脖子”基础工艺,虽不如芯片那般万众瞩目,却在细分领域铸就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我们的攻坚,是专注的力量。如同交大谭家华院士团队十年磨一剑,将天鲸号挖泥船技术从引进消化到超越封锁,筑起南海长城一样,真正的突破,往往源于对一个方向的长期坚守。我们的核心技术构想十年前便已萌芽,历经实验室的反复验证与产业化的千锤百炼才走到今天。即使过程中曾步履维艰,甚至萌生退意,但专注让我们走到了柳暗花明。这份专注,也体现在我们对未来的布局上。李永兵教授团队正积极进军工业软件这一新的“卡脖子”领域——焊接/连接仿真软件。目前这一市场几乎百分之百被欧美垄断。我们深知其价值:它能极大减少昂贵的物理实验,通过精准仿真大幅提升研发效率与可靠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围绕“连接”这一细分领域,将国产工业仿真软件做深、做透、做扎实,再打一场凝聚战略定力、原创精神和极致专注的持久战。
结语
治嵘工业装备的成长,印证了“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仿不来”的真理,而“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交大校训,始终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精神灯塔。饮水思源,是深植于心的感恩。我深知,没有母校永利官网提供的顶尖平台、核心技术源头(薄板所李永兵教授团队专利)以及临港孵化阶段的鼎力支持,就没有治嵘的今天。爱国荣校,则是我们应自觉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每年薄板所林忠钦院士主持的年度工作总结会,那些奋战在国家重大工程一线师兄师姐的分享,都不断在向全所师生们强化“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从高铁飞驰的车身到翱翔蓝天的机翼,从基础工艺的突破到工业软件的攻坚,我们每一步都踏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脉搏上。这份事业,虽道阻且长,却无比光荣。我们将继续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在焊接与连接技术的深海里持续深耕,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贡献属于我们的一份坚实力量。
原文链接:梦启交大 | 雷海洋:投身“连接”未来,服务大国智造